不只是提早退休,而是提早自由:打造有底氣的第二人生
退休,並不代表「不工作」
許多人對退休的想像,是停止勞動、離開職場。
但在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財務與傳承顧問R姐廖嘉紅 提出另一種詮釋:
「退休不是結束,而是你能自由選擇生活樣子的那一刻。」
她認為,真正的退休,不在年齡表上,而在心態裡。
當你不再被收入綁架、能自主規劃時間,那就是人生的新階段開始。
財富自由的靈魂,是「自由」不是「財富」
R姐常對學員說:「準備一筆 我不想幹了基金(F-you money)。」
意思是——當你厭倦了現狀,也能勇敢轉身。
「錢不是目的,而是一種底氣。
有了它,你才有權利拒絕、選擇、休息。」
她提醒大家別被「財富自由」四個字嚇到。
它不代表一定要上億存款,而是能在關鍵時刻,
不必為五斗米折腰,仍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。
退休焦慮:以為勞保勞退就能靠
台灣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基礎安全網,但遠不足以支撐完整生活。
根據平均數據,勞保+勞退 每月合計大約僅 2 萬多元,
這樣的金額在當今物價水準下,只能維持溫飽,卻無法真正「安穩」。
R姐語氣沉重地說:
「很多人退休後才發現,真正拖垮生活品質的不是沒錢,而是健康。」
她分享自身長照的案例:
家中長輩因多次中風需要長期照護,二十年下來花費超過八百萬。
「這些開銷不是奢侈,而是現實。你要活得久,就要活得有準備。」
三個常見的退休誤解
① 以房養老=把房子給銀行?
「這是最大誤會!」R姐笑著說。
以房養老其實是「把不動產變成現金流」,
你仍是屋主,只是提前換取退休金。
「這筆錢能幫你過更自在的生活,也能減少孩子的負擔。」
② 靠收租養老最穩?
房租聽起來穩定,其實變數極高——空租期、維修費、租客糾紛,都會侵蝕收益。
她提醒:「房產可以是資產的一部分,但不是你的唯一解方。」
③ 退休金以後再存也不遲?
「太多人以為等孩子長大、貸款結束再開始存,但那時身體、時間都不等你了。」
若真的起步較晚,她建議:延後退休+再就業。
「繼續工作不是被迫,而是讓人生維持節奏與社交連結的一種方式。」
存錢不如配置錢:打造三層防護
R姐認為,「退休金」的概念早該升級。
「靠存錢永遠追不上通膨,靠配置才有餘裕。」
她提出三層策略:
層級 | 重點工具 | 目的 |
穩定層 | ETF、基金、債券 | 建立長期報酬與股息現金流 |
資產層 | 不動產、以房養老 | 轉換成穩定年金或租金收入 |
防護層 | 保險(醫療險、長照險) | 預防意外與重大支出風險 |
「退休理財的核心不是追高報酬,而是確保現金流不會斷。」
把房子變現,也要把生活補齊
對於擁有自住房的族群,「以房養老」是穩健的年金來源。
不過R姐也提醒,房貸與利息會讓晚期金額遞減,
若未搭配其他理財工具,可能難以抗通膨。
「最理想的方式,是讓房子產生年金,ETF與保險繼續生息,
把不同資產串起來,才是長久的保障系統。」
來不及準備?工作其實是延續價值
對臨近退休卻尚未建立資產的人,R姐給出最實際的建議:
「不要害怕繼續工作。工作帶來的不只是收入,還有成就與自信。」
越來越多人選擇「半退休」——擔任顧問、講師、兼職,
既能保有收入,又能享受自由時間。
「退休不一定是退出舞台,有時是換個角色,繼續發光。」
給年輕人的第一課:理財從生活開始
R姐常提醒學員:「賺得多,不代表留得多。」
她建議年輕族群,先提升收入,再用小額投資打基礎。
「我讓兩個女兒高中就開始定期買ETF,用壓歲錢練習。
投資的重點不是賺多少,而是培養紀律與長期觀念。」
理財,應該像學習語言一樣越早開始越自然,
因為理解金錢的流動,本質上是在學會掌握人生節奏。
退休的核心價值:健康與主動權
聊到最後,R姐語氣溫柔了下來:
「錢夠不夠用,是其次。最重要的是健康、沒債務、心安定。」
她提醒,不要因為害怕老而拚命存錢,反而忘了當下該活的日子。
「你可以省吃儉用,但別省掉健康、快樂和學習。」
她笑說,自己最喜歡看見長輩在健身房裡開心流汗——
那是一種用行動證明「我還能為自己努力」的尊嚴。
結語:讓自由成為人生規劃的一部分
真正的退休,不是終點,而是一種能力。
能讓時間為你所用,能決定明天怎麼過。
R姐總結:
「越早開始準備,越能主動掌握未來。
工具可以是房子、ETF、保險,但方向只有一個——
讓你的人生,越來越自由。」
想看更多的購屋的秘訣,歡迎報名我的線上講座:
https://house123.work/20/school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