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產傳承也有地雷?律師提醒:不寫遺囑、不立契約,是未來紛爭的開始
很多人以為「等我有很多財產再來想傳承的事」,但實務上最常爆發爭執的,往往不是億萬富翁的家庭,而是只有一間房、幾百萬存款的平凡人家。不是因為錢多爭不完,而是因為沒說清楚,彼此誤會了對方的意圖。
在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我們邀請到處理不動產與家庭糾紛經驗豐富的吳志南律師,深入聊聊資產傳承中最容易踩到的法律地雷。從不寫遺囑、贈與不清、再婚沒規劃,到家人之間「以為的默契」變成彼此傷害的開端。
「家人之間不會吵架」?最容易出問題的,就是你沒說清楚的事
有句話說:「你不處理財產,財產就來處理你。」
當我們談資產傳承,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很後段的事情,甚至有人會說「家裡沒什麼資產,不用想這麼遠」。但實務上,吳志南律師辦過的案例卻告訴我們:資產不需要很多,一間房、幾百萬現金,都足以讓一個家庭失和。
這一集,我們將透過幾個真實發生的傳承糾紛,來了解遺囑、贈與、信託等制度,如何幫助我們把想留給家人的愛,好好說清楚。
🏠 一間房、兩兄弟,沒講清楚就變戰場
吳律師分享,曾經有個案主媽媽過世後留下了一間老公寓,兄弟倆原本以為可以和平協議,結果討論時才發現彼此對「媽媽的意思」理解完全不同。
- 弟弟覺得:這間房是媽媽生前說要給他的。
- 哥哥覺得:長子有繼承權,不可能全給弟弟。
最終雙方對簿公堂,三年內上了五次法院,關係徹底破裂。而整起爭議若一開始有白紙黑字,例如簽下生前贈與契約、或立下遺囑,都有機會避免紛爭。
📝 重點提醒:
- 房產繼承要看登記權屬,不是誰住誰說了算
- 不要依賴「他生前有說過」這種話,無法作為法律依據
- 有共有人時,日後處分(如出售、過戶)將非常麻煩
🧾 想先把財產給孩子?小心「贈與」比你想得複雜
不少長輩會想說:「我先把房子或股票給孩子,這樣之後就不會吵了吧?」但吳律師指出,贈與不等於無風險,常見的問題有三種:
1. 沒立書面契約,事後很難主張
例如父母把房子給女兒,但沒立贈與書,事後其他子女可能主張那是「代管」,不是贈與。
2. 不記名贈與恐涉贈與稅
例如現金匯款給小孩買房,未明訂是「借款」還是「贈與」,可能產生稅務或繼承爭議。
3. 給了之後反悔,難以追回
如果給出去的是不動產,一旦過戶完成,即使雙方翻臉也幾乎無法追回,除非有契約保留條件。
📌 律師建議:
- 所有重大資產移轉,都應該有「明確書面紀錄」
- 可考慮「附條件贈與契約」,例如設下使用年限、用途限制
- 房產可搭配「預告登記」避免產權變更糾紛
👪 再婚、組織新家庭時,資產規劃更要前置
吳律師也特別提醒,現代社會中「再婚」、「同居」、「子女不是雙方共同育有」的狀況越來越常見,這類複雜家庭結構在資產傳承時特別容易爆炸。
他舉例說明:
- 有人再婚後未立遺囑,結果過世時,資產依法分給前婚子女與現任配偶,造成雙方矛盾
- 同居多年但無法律婚姻關係,最後對方完全無法繼承任何財產
- 有人生前送房給前任伴侶,小孩長大後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,憤而提告
👀 建議你問自己三件事:
- 我的財產將來要給誰?這個人法律上真的繼承得到嗎?
- 我希望誰「照顧我到最後」?有沒有設下合理回報方式?
- 我的家庭組成是否有模糊地帶?是否要透過遺囑或信託保障各方權益?
📜 「遺囑」不是等年老才立,最好在你健康時就安排好
很多人誤以為立遺囑是「快死了」才做的事,但實際上:
最好的遺囑,是你在神智清楚、條件理性時所寫下的那份。
遺囑有幾種方式,包括:
- 自書遺囑(自己手寫、簽名、註明日期)
- 公證遺囑(請公證人與見證人見證完成)
- 錄影遺囑(影片中清楚表達意思,但程序複雜)
而除了遺囑,也可以搭配「信託」方式進行資產保管與移轉安排,例如設定「孩子滿30歲後才能分配」、「每月領取生活費」等條件。
🔐 財產處理不是金額多寡,而是清楚交代
「不要等財產變成問題了,才想要解決它。」
這集節目的重點不在於你有多少資產,而是你想要這些資產怎麼被使用、被分配、被延續。每個家庭都不一樣,越早開始安排、越清楚寫下條件,就越能避免日後的爭執與遺憾。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: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