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槓時代的真實轉型:從房產線記者到自媒體創作者,安怡的選擇與掙扎

邱愛莉 Ellie

邱愛莉 Ellie

2025年10月23日 上午 1:00

相關文章

過去十多年,安怡每天穿梭在房市記者會、案場與媒體新聞中心之間,追逐著一則又一則即時訊息。房地產市場的熱度、政策的每次調整,幾乎都和她的工作節奏緊緊相扣。然而,當年復一年的高壓生活持續消耗著熱情,她開始思考:人生真的只能停留在「寫稿、播報」的循環裡嗎?

這樣的疑問,逐漸演變成一次職涯大轉彎。她卸下記者身份,開啟 YouTube 頻道《安怡聊房子》,開始用自己的聲音與角度,帶大家認識房市。從體制內媒體轉向自媒體,她的故事,不只是個人選擇,更是當代斜槓世代的縮影。


離開新聞圈:從熟悉的舞台走向未知

新聞工作對安怡來說,既熟悉又充滿矛盾。熟悉的是寫稿節奏、跑線的規則;矛盾的是長時間的壓力與不斷重複的內容。雖然媒體的光環能打開許多大門,但內心卻總覺得缺乏自由。

「有一天我突然覺得,這樣一直做下去,五年後、十年後,我還是會在跑同樣的新聞。」她回憶。於是,她毅然決定走出舒適圈,把房市觀察與理財心得用影片形式分享給大眾。


從記者到 YouTuber:說故事方式的大轉變

身為記者時,安怡的第一要務是正確性與數據完整性;但當自己成為自媒體創作者時,她才發現「知識要能聽得懂、看得下去」才是關鍵。

過去她可能會用表格解釋央行的限貸政策,如今則必須用生活化的比喻,讓觀眾一聽就懂。這個轉換過程並不簡單,她直言:「要讓嚴肅的房市議題變得有趣,真的很不容易。」


創作的甘苦:從收集素材到後製剪輯

經營頻道的過程,幾乎所有工作都要自己來。從題目發想到架攝影機錄影,再到剪輯、字幕、上架,甚至連配樂都要親手挑選。

她最享受的是加音樂的瞬間,那種「作品即將完成」的滿足感讓人很有成就感;但最辛苦的部分則是蒐集素材。沒有新聞台的龐大資料庫,她必須自己去找圖、買版權,甚至為了避免爭議,向攝影師朋友學習影像規範。

「要嘛花錢買,要嘛就自己想辦法,真的很花時間。」她苦笑著說。


意外爆紅:一支影片帶來流量轉捩點

在經營初期,安怡曾經週更影片,但流量始終不見起色,每支作品可能只有幾百觀看。直到有一次,她上傳了一支探討「房仲月入百萬」的影片,結果在短時間內突破數十萬觀看,頻道訂閱數也快速上升。

她形容當時的震撼:「我人在日本旅遊,手機瘋狂跳出 YouTube 訂閱通知,根本停不下來。」這次經驗讓她更清楚,觀眾對「錢」的議題有極高關注,而如何選題,成了影響流量的關鍵。


學習與挫折:留言、數據與自我調整

對於酸民留言,她曾一度很在意,甚至因此感到受傷。但隨著時間過去,她逐漸建立起心態:「很多人只看標題就留言,根本不是真的想理解。」

她也更加重視內容的正確性。有次影片中的字卡數字出錯,雖然語音正確,但仍有觀眾指出,她立刻公開更正,因為她相信「信任比流量更重要」。


自媒體帶來的意外禮物:珍惜每一次合作

在傳統媒體時期,安怡因為背後有媒體平台支持,能快速約到受訪者。但當她成為 YouTuber,每一次合作、每一場對談,都是因為對方信任她個人,而不是媒體光環。

這讓她更加珍惜:「每一次被接受的訪問邀約,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肯定,也是一份很真實的收穫。」


建議給想轉型的人: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

安怡提醒那些考慮轉職或投入自媒體的人,一定要先釐清:「你是需要這份收入,還是想要追夢?」只有在需要與想要之間找到平衡,才有辦法長久經營。

她也建議,任何轉型都要先做好規劃,不論是存款、被動收入,還是給自己的緩衝時間表,都要想清楚。她甚至利用 ChatGPT 協助釐清思路,幫自己設計更務實的路線圖。


結語:轉型是場勇敢的實驗

安怡的故事,不只是單一人的選擇,更是現代斜槓世代的寫照。從記者到 YouTuber,她把專業重新包裝,接受了「自由帶來的不確定」。

她的經驗提醒我們:轉型並不是單純的冒險,而是一場必須有計劃、有勇氣的實驗。只要你願意投入、持續學習,下一步或許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新舞台。

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

文章標籤

# 職涯# 開源節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