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售屋市場降溫,買房人該迎接機會還是避開陷阱?

從銷售現場的冷清人潮,到建商行銷手法的轉變,再到買方應注意的合約陷阱,她為聽眾整理出「房市轉冷」下的真正意義:這或許是買方談條件的好時機,但絕不是能掉以輕心的階段。
邱愛莉 Ellie

邱愛莉 Ellie

2025年10月16日 上午 2:04

相關文章

過去幾年,台灣房市幾乎是「只漲不跌」的代名詞,預售屋更是一度搶手到要抽號碼牌才能進場。然而時序走到現在,氛圍卻悄悄改變。央行升息、貸款管制,以及買方信心下滑,都讓預售市場出現了肉眼可見的轉冷跡象。

在這一集《愛莉說好室》中,前房地產記者、資深觀察者 安怡 分享她第一線的觀察。從銷售現場的冷清人潮,到建商行銷手法的轉變,再到買方應注意的合約陷阱,她為聽眾整理出「房市轉冷」下的真正意義:這或許是買方談條件的好時機,但絕不是能掉以輕心的階段。


熱潮退去:預售市場明顯降溫

安怡回憶,過去疫情初期與資金氾濫時,熱門地段的接待中心幾乎天天爆滿,甚至有人為了搶號碼牌漏夜排隊。然而現在的景象完全不同:有的案場一週只能迎來寥寥數組客戶,成交量更是連續幾個月掛零。

這樣的冷卻不只是短期現象。隨著利率上升,買方負擔增加,再加上政策的打壓,讓許多建案不得不面對現實——「市場已經不再是賣方說了算」。


建商策略轉向:不降價,但「送」更多

雖然許多建商不願公開承認降價,但在實際成交上,價格早已悄悄回落。舉例來說,部分新北區域的案子,原本喊到九字頭,如今實際成交卻回到七字頭。

除了價格鬆動,更常見的是「送」。

  • 有的附上全套家電與冷氣,讓買方減輕裝潢壓力。
  • 有的直接搭配輕裝修,標榜「交屋即可入住」。
  • 甚至還有案場主打「免費驗屋方案」,把服務當成附加價值。

表面上看似優惠,其實背後仍是「維持價格表象、讓成交數字好看」的手法。安怡提醒,購屋者在接受這些贈品時,要確認是否符合自己真正的需求,以及是否有隱藏成本。


預售屋三大風險:買方要特別小心

即使行情轉冷,買房人仍不能忽略預售市場的結構性風險。安怡特別點出三個高風險區塊:

1.合約漏洞

  • 「交屋保留款」法定應是成交價的 5%,但部分建案只留幾萬元,形同失去保障。

  • 貸款承諾也需小心,所謂「公司貸」未必能保證順利核貸。

2.樣品屋與實際落差

  • 落地窗變成一般窗戶、建材等級不符,這些都是常見爭議。

  • 她建議務必拍照存證,必要時才能有依據交涉。

3.建商品牌與資金安全

  • 近期已有建商因資金鏈斷裂而出事。

  • 建議優先選擇具備履約保證信託的案子,而非只靠同業擔保。


預售屋的優勢依然存在

雖然風險不少,但預售屋並非全然負面。對於首購族來說,它仍具備幾個吸引力:

  • 付款彈性:低首付、分期繳款,能邊繳邊存。

  • 選擇自由:能在格局、樓層、朝向上挑選心儀的配置。

  • 學習市場:看屋過程本身就是了解行情與房產知識的最快捷徑。

安怡強調,若能善用這些優勢,預售屋仍是適合年輕族群的選項,只是購屋人必須比以往更謹慎。


海外投資案例的警示

除了國內市場,她也提到許多投資人轉向海外置產,卻因資訊不透明或缺乏轉售市場而受困。常見問題包括:業者只負責「帶進」不負責「帶出」,導致投資人卡在當地無法脫手。她提醒,若要考慮海外市場,一定要先確定「退出機制」是否健全。


新手買房的建議:從「看」開始

最後,安怡給首購族最簡單的建議就是:「先去看房子。」不要一開始就糾結於是不是最佳時機,而是透過實際看屋,慢慢釐清自己對生活圈、格局、預算的優先排序。

她甚至舉例,有購屋族為了確認能否接受某地區通勤,乾脆先在當地短租一週模擬生活,最後才更篤定自己的決定。這種「先試再買」的態度,反而能避免未來後悔。


總結:市場冷卻,是買方練功的最好時刻

如今的預售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火熱,建商與買方之間的力量正在重新平衡。對購屋人來說,這或許不是「立刻進場」的唯一機會,但絕對是「學習市場、鍛鍊眼光」的黃金時期。

只要你能掌握合約細節、選對建商、做好風險控管,那麼即使在市場轉冷的階段,仍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心住所。
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

文章標籤

# 房產趨勢# 預售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