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房還是租房好?揭露打造穩定現金流的關鍵思維

對於很多人來說,「買房」與「投資」常常是財務人生中最兩難的選擇。這集《愛莉說好室》邀請到財經KOL「施雅棠」,分享他如何從警察轉行成為投資人,用穩定的資產配置達到財務自由,也聊聊他對買房、租房的實際觀點。
資產配置才是關鍵,不動產不一定最穩
施雅棠一開始就強調,很多人以為買了房就是擁有資產,但其實房子也是一種需要維護與承擔風險的「負債」。他提到,自己會將房產視為資產組合中的一部分,但不會過度集中持有,而是搭配股息型ETF、債券ETF等方式,創造穩定現金流。
不想被房貸綁死?先看你對生活的想像
對於「買房是不是必要」這題,施雅棠給出中肯建議:買房並非錯誤選擇,但要思考這是否符合你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模式。若你熱愛自由、人生變動性高,或資金尚未充足,那租屋加上投資,反而是更適合的選擇。
租屋並不代表在浪費錢,而是保有彈性
許多人認為租金是白繳,但施雅棠認為,租屋其實是用錢換取彈性與流動性。他說:「你花了租金,換來的是不被地點與房貸限制的自由,以及資金能更靈活配置到其他回報更高的地方。」
如果你要買房,請先評估這兩件事
施雅棠建議兩個關鍵判斷點:
- 你是否會在這個地區穩定居住超過十年?
- 你的現金流是否穩定到可以負擔總房價30%以上的自備款?
這兩個條件若都無法達成,買房很可能成為沉重負擔,而不是資產累積。
以退休思維看投資,選擇能產生現金流的標的
他舉例自己會把資金配置在像是債券ETF、股息股等標的,這些商品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收入,即使市場波動大,也能保有基本生活開銷的保障。這種「先顧生活,再談增值」的投資方式,是他認為一般人也可以複製的路徑。
股市 vs 房市:不用選邊站,而是要看比例
節目中施雅棠也強調,股市與房市不是對立的選項,而是資產配置中的兩種工具。他建議可視人生階段與風險承受度進行調整:年輕時可多投資股市累積資本,當資產穩定後再思考進場不動產,這樣才不會因為房貸壓力影響生活品質。
結語:你不需要買房證明自己,但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財務節奏
施雅棠最後提醒,買不買房,從來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。重點是你是否掌握自己的現金流、是否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,並且有一套屬於你的人生財務策略。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: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