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資投資起手式:陳重銘教你用房產與ETF打造穩定現金流

在通膨壓力與高房價夾擊的時代,財富自由對許多人來說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。 但對「不敗教主」陳重銘老師而言,關鍵不在運氣,而是思維翻轉與投資紀律。
邱愛莉 Ellie

邱愛莉 Ellie

2025年10月30日 上午 6:16

相關文章

從老師到不敗教主,他如何用14年累積第一桶金,靠資產提早退休?

在通膨壓力與高房價夾擊的時代,財富自由對許多人來說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。
但對「不敗教主」陳重銘老師而言,關鍵不在運氣,而是思維翻轉與投資紀律。


從「兩份教職」到「靠資產生活」的轉折

陳重銘曾同時兼任日間與夜間部老師,只為了撐起一家五口的生活。
直到有一天,母親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:「錢要靠錢滾出來,不要只靠雙手賺。」

他開始學投資、研究ETF,從1994年開始工作後,用14年累積第一筆1000萬元股票資產。
直到2009年金融海嘯,他決定借500萬元投入股市,三年後資產翻倍。
這次經驗讓他真正理解:「房子不只是住的地方,更是可以活化的資產。」


房子,是你最強的財務槓桿

許多人對房產的印象仍停留在「自住」、「租金收益」,但陳重銘更強調「活化資產」。
他分享自己近期購屋的例子:

「我買了一間近四千萬的房子,但我不租出去。因為放著幾年等股災,我可以再拿來借錢投資,報酬更高。」

對他來說,房子不只是負債,而是一種可以靈活轉換的資金池。
他提醒:「租金是一種現金流,但房貸也是一種槓桿。關鍵在於你如何讓資產替你工作,而不是你被貸款綁死。」


不敗教主的真意:不是投資不敗,而是「不敗家」

許多人誤以為「不敗教主」意指投資永不失利,其實真正的含義是「不敗家」。

「要能投資,先要有錢;要有錢,就不能敗家。」

他認為理財的第一步是控制消費,先買資產,再讓資產替負債買單。
這套思維讓他能在53歲時實現提前退休,用股利收入買房、換車,而不是被貸款綁架。


房產與股票:同樣都是資產

陳重銘以自身經驗強調,房地產與股票並非對立,而是可以並行的資產配置。
他觀察到許多人害怕投資股票,但卻願意將錢放進銀行或保單:「

很多人敢買國泰的保單,卻不敢買國泰金的股票。其實保險公司也是拿你的錢去投資賺錢,
與其當客戶,不如當股東。」

他的結論是:「最大的風險,是你什麼資產都不持有。
在通膨環境下,放現金只會讓購買力流失,唯有學習投資,才能抵抗時間的侵蝕。


ETF投資邏輯:先選適合自己的,再談報酬率

對於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「ETF要怎麼選?」
陳重銘建議:

  • 市值型ETF(如0050):適合年輕小資族,追求長期成長、報酬率較高。

  • 高股息ETF:適合中壯年族群,偏好穩定現金流。

「沒有最好的投資,只有最適合你的投資。就像選房子,有人愛鬧區,有人愛花蓮的寧靜。」

年輕時可以著重資本利得;隨著年紀增長,則轉向穩定配息,讓投資與人生階段匹配。


槓桿不是壞事,是懂得「何時用」

陳重銘強調,槓桿就像一把雙刃劍,在正確的時機能放大報酬,在錯誤的時機會造成虧損。
他習慣在股災時出手,買進大盤兩倍槓桿ETF。

「加權指數不會歸零,反而股災時是進場好時機。」

他舉例:「房貸本身就是五倍槓桿;比起買房,股票槓桿風險其實更可控,只要比例抓對就行。」


讓資產「為公益賺錢」:5000萬存股帳戶的初心

2021年,陳重銘設立了一個5000萬元的公益存股帳戶,每年捐出股息收入約250萬元。

「錢生不帶來,死也帶不走。最有意義的用法,就是讓它持續創造價值。」

他不只在教大家投資,也用實際行動詮釋:
「真正的財富自由,不只是不用為錢工作,而是能讓錢幫助別人。」


結語:財富的本質,是讓生活更自由

投資不是投機,也不是問名牌。
陳重銘老師說:「投資的終極目標,是建立屬於自己的能力圈,讓錢成為幫你實現人生選擇的工具。」

對小資族而言,起點不在金額,而在思維的轉變。
從今天開始,讓資產為你工作,而不是你為錢奔波。
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

文章標籤

# 買房# 投資# 財務規劃# 理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