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金怎麼準備才安心?詹璇依談「火箭帳戶」:讓未來生活多一份底氣

退休不是等老了才面對的問題,而是你今天能開始的選擇
邱愛莉 Ellie

邱愛莉 Ellie

2025年9月4日 上午 12:30

相關文章

前言:退休不是等老了才面對的問題,而是你今天能開始的選擇

多數人覺得退休是一件很遙遠的事,等到年紀大了、體力不支了,才需要面對。但實際上,退休不等於「停止工作」,而是代表你是否有能力選擇要不要工作。

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》作者詹璇依,長年關注基金投資與理財教育,她在節目中提醒大家:退休不是年齡,而是自由選擇的權利。想要在未來過上不被金錢束縛的生活,最重要的就是現在就要開始準備。


退休的真義:不是脫離職場,而是掌握人生主導權

傳統觀念裡的退休,多半是停止工作、靠存款或養老金過活。但在現代,越來越多人希望擁有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。

對有人來說,退休可能是擁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;對另一群人而言,退休則意味著擺脫朝九晚五,改以兼職、接案、旅居不同城市的方式過活。

無論選擇哪種型態,核心重點都是一樣的:你是否能夠靠自己累積的資源,去過想過的日子。而這份底氣,就來自於退休金的規劃。


靠勞保、勞退就夠了嗎?現實的差距讓人驚醒

多數人對退休金的想像,依賴在國家制度:勞保、勞退、甚至國保。但詹璇依算給大家看:即便是用最高級距繳滿年資,退休後每月領到的金額,平均大約只有 2.3 萬元

想一想,若你退休後希望每月能有 5 萬元的生活水準,扣掉勞保、勞退給的部分,還會有 2.5 萬元以上的缺口。這筆差額若不靠自己補足,很難真正安心。

因此,她提出了一個專屬的概念——「火箭帳戶」。這是一個專為退休設計的投資帳戶,目標是讓你的資產不只存在帳上,而是能夠穩定提供現金流。


火箭帳戶的三個階段:從累積到提款

「火箭帳戶」的運作方式,就像一枚從地面升空的火箭,有不同階段的任務。

  1. 資產累積期
    在年輕的時候,應該以成長性資產為主,例如股票、ETF,利用時間拉長投資週期,讓本金加速成長。

  2. 資產轉換期
    當累積到一定金額,進入中年階段,就需要慢慢調整配置,例如增加債券、平衡型基金,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。

  3. 資產提款期
    真正退休時,就要將累積型資產轉換成配息型商品,讓資產源源不斷帶來現金流,例如透過債券ETF或配息基金,每月穩定領錢。

這樣的設計,能讓退休金不只是存款,而是變成一台「自動發薪機」,持續支撐生活。


不同年齡的退休策略:起步點不同,但永遠都不嫌晚

退休準備不是只有一種公式,不同年齡的人可以用不同策略:

  • 30歲初入職場
    重點在於養成習慣。即便每月只能投資幾千元,也要持續累積,因為時間就是最大的資產。

  • 40~50歲的家庭中堅
    這階段支出壓力大,要養家、供房貸、照顧父母。建議調整支出,並配置更穩健的基金組合,讓錢慢慢替自己工作。

  • 50歲以上、接近退休
    就算過去沒特別存退休金,也別氣餒。此時應盤點手上資產,例如房產、存款、保單,思考如何活化,並利用平衡型投資商品創造現金流。

她舉例:若手上有 300 萬元,透過合適的配置,每月大約能領取 1.8 萬元 的被動收入,再加上勞保、勞退,生活品質就不至於掉到谷底。


通膨是最安靜的小偷

退休金準備中,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「通膨」。
你以為 100 萬可以花十年,但十年後,物價早就漲了一大截,實際購買力可能只剩下一半。

因此,她強調投資報酬率至少要跑贏通膨。這也是為什麼單靠定存不夠,必須透過 ETF、基金或債券來抵抗長期的物價上漲。


開始規劃退休的三個問題

如果你還沒開始想退休金,可以先自問三件事:

  1. 我理想的退休生活,一個月需要多少錢?

  2. 我現在能投入多少資金?

  3. 我希望幾歲開始擁有選擇權?

這三個問題的答案,會成為設計退休計畫的基礎。


結語:退休不是等到65歲才會到來,而是今天的選擇累積而成

退休不是一個年齡節點,而是一種生活的自由度。當你準備得越早,你能選擇的可能性就越多。

就像詹璇依提醒的:

「真正能決定你退休生活的,不是政府給多少,而是你有沒有開始規劃。」

無論你現在30歲、40歲,還是已經50歲,都可以從今天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「火箭帳戶」。這不只是理財,而是給未來的自己一份最踏實的安全感。

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