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不是你想像的里長:從模特兒到治理社區,談地方溝通的日常功課
如果你心中對「里長」還停留在那種穿背心發傳單的印象,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來賓,會徹底顛覆你的想像。她是永和新廍里的現任里長——紀詠心,不但外型亮眼、談吐親切,更重要的是,這三年來,她每天處理的,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社區裡最真實、最繁瑣,卻也最貼近人心的大小事。
從漏水、噪音,到停車糾紛、蟑螂出沒,她面對的不是「公文」,而是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情緒張力。而這一切,都讓她深刻體會:「做事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讓人有被聽見的感覺。」
當里長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先讓人願意說話
「有時候,早上開手機,就像翻開一本鄰里糾紛日記。」記詠心笑著說,成為里長之後,她才真正體會到──每一扇門背後,其實都藏著屬於那個家的煩惱與難題。
最常上演的戲碼,非漏水糾紛莫屬。表面看起來好像只是牆壁滲水、天花板濕掉,但實際上往往牽扯著更複雜的人際張力。樓上住戶可能堅稱「不是我漏的」,樓下則咬定「就是你家」,房東與房客各執一詞,誰也不讓誰。最後一不小心,雙方就對簿公堂了。
另一個高頻率的衝突點是噪音問題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,大家長時間宅在家,樓上孩子的奔跑聲、傢俱拖拉聲、音樂聲都變得特別「明顯」。很多時候,其實只是一點點生活摩擦,如果有人主動釋出善意,一聲「不好意思」也許就能化解誤會。但現實往往不是這麼美好──對方不理會、甚至直接已讀不回,於是小誤解也可能升級為大爭執。
「當里長的時候,很多時候你不是去解題的人,而是那個讓氣氛降溫、幫雙方找到出口的人。」詠心強調,與其說這份工作需要什麼專業證照,不如說要有一種能察言觀色、同理對方立場的溝通能力。因為只有當雙方都覺得「你有站在我這邊想」,事情才有往前推進的可能。
永和的停車現實:你以為的空位,其實排不到你
在寸土寸金的新北市永和,停車位本身就是一種「稀缺資源」。詠心分享,有些社區明明車位閒置,住戶卻無法直接租用,得經過一連串的程序、會議表決、再由管委會統一招標,整個過程常常拖個半年。
這樣的制度初衷雖然是保障透明與公平,但對於臨時有需要的住戶來說,反而是一種消耗。「制度歸制度,但人有急迫需求時,那種無力感真的很重。」她說,自己常在中間協調,試著爭取一點彈性空間,讓制度不至於變成高牆。
社區出現蟑螂海?不只是環境問題,更是人際信任的考驗
最驚悚的案例,是某次社區整棟樓陷入蟑螂大軍入侵。原本只是零星目擊,後來鄰居開始發現走廊、電梯裡都有蟑螂,最終追查到是一戶高齡住戶長期囤積雜物、垃圾未清,導致害蟲大量滋生。
「那一刻大家都炸了!」詠心形容這場蟑螂風暴不只是衛生問題,更牽動整棟住戶之間的信任關係。處理這類事件,不僅要找清潔公司消毒,還要出面協調情緒、與家屬溝通,甚至牽涉到社會局介入。
「我不是只去開門抓蟑螂,我是去陪那個獨居長輩講話。」她說得輕描淡寫,卻是這份工作最難被外人理解的價值所在。
里長不是萬能,但里長要能懂人心
做為一位曾經站在鎂光燈下、如今走入基層社區的「非典型里長」,詠心也坦言,這份工作並不如想像中風光。「最挫折的,不是事情難處理,而是明明幫了忙,卻被說沒做事。」
她舉例,有一次花了整整一個月幫住戶處理停車位問題,結果對方卻在社群公開抱怨她「根本沒幫上忙」,那一刻真的很想放棄。但就在她最低潮的時候,有位長輩親手送上一杯豆漿,感謝她耐心協助,並說:「幸好有妳在。」
就是這樣一點點人情味,一點點支持,讓她撐過一次次懷疑與否定,也讓她知道自己做的,是有意義的。
「我們都住在這裡」:在城市裡練習如何共處
這集節目結束時,詠心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:「當我們願意多站在對方角度想一下,很多衝突,其實可以不必發生。」
在快速變動、社區關係越來越淡薄的城市裡,像詠心這樣的角色,正在默默撐起生活中那條「看不見但存在的線」——它不是條文、不是公告,而是一種信任、一份同理。
她不是超人,也不是仲裁者,而是讓彼此聽見對方、理解對方的人。從巷弄裡的噪音糾紛、漏水爭議,到社區裡的公衛問題,每一件小事背後,都藏著一個大課題:我們該怎麼「一起生活」?
想看更多的實用換屋、首購的秘訣
歡迎報名講座【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2.0】:
https://house123.kaik.io/courses/14
150分鐘,分享如何議到最低價、房貸秘訣!